1. <nav id="qg1vc"></nav>
      1. <rp id="qg1vc"></rp>
        <th id="qg1vc"><track id="qg1vc"></track></th>

        當前快報:2023年上半年中資離岸債新發同比下降逾7%,人民幣躋身主流,個別民營房企重啟境外融資

        2023-07-05 18:04:50 來源: 智通財經網

        久期財經訊,7月5日,2023年上半年中資離岸債總發行規模881.84億美元,由于低基數效應,同比降幅收窄至7.42%。具體而言,主權債折合約99.79億美元,政府債約141.78億美元,金融債316.93億美元,城投債約 153.81億美元,產業債約94.61億美元,地產債約74.92億美元 (統計口徑:按起息日計算;剔除可轉債)。


        (資料圖片)

        6月單月的離岸一級市場發行環比增長49%至183.24億美元,其中包括主權債約23.56億美元,政府債約69.29億美元,金融債約40.64億美元,城投債約37.68億美元,地產債約4.86億美元和產業債約3.71億美元,四大板塊中僅城投板塊實現環比增長。

        上半年發行詳情

        據久期財經統計,2023年上半年發行離岸債的中資企業有202家(其中城投企業占約65%),債券筆數增至555筆,平均單筆債券的融資規模下降。

        金融板塊在整體一級市場發行規模中的比重逾36%,與去年同期持平,城投、產業和地產債的比重分別為17%、11%和9%(去年同期:城投29%、產業13%、地產12%)。

        中資離岸債券發行在過去18個月里放緩,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是這期間全球許多央行實施數十年來最激進的緊縮行動,導致利率飆升;其次是,作為境外債發行主力的房地產公司融資渠道被凍結。

        在美元和歐元的融資成本持續抬高的環境下,發行人轉向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其中2月、5月和6月的離岸人民幣新發在整體的占比分別達到了37%、52%和39.8%,超過了同期美元新發的35%、34%和39.6%。

        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新發債中,自貿區離岸債和點心債分別占比38%和62%。剔除香港特區政府和港資企業后,上半年內資企業發行了28筆點心債,規模同比收窄至約43.44億美元,金融債在其中的占比高達85%,與2022年上半年情況相近。

        上半年除了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1月和6月發行的大額歐元計價債券(折合約30.1億美元)外,僅有7家城投企業發行歐元債,平均單筆債券的規模折合約6000萬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短期內日本央行退出貨幣寬松的可能性較小,日元匯率也處于歷史低位。5月連云港贛榆城建集團發行了58億日元債券,息票率1.8%,未來在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還沒有開始降息前,可能成為發行人考慮的品種之一。

        自貿區離岸債延續2022年的發行勢頭,前6個月規模達到了117.86億美元,是去年全年(約51.24億美元)的2.3倍。在今年前6個月定價的該品種債券均以人民幣計價,期限均分布在2至3年之間。相較于去年的單一城投發行人,今年上半年的金融、產業和地產板塊的發行人亦有所增加,這三類發行人的總規模占比達到了20%。

        上半年新發的125筆自貿區離岸債中僅有15筆未上市,在已上市的債券中,發行人多選擇赴往澳交所(MOX)對債券進行掛牌,該部分占比達92%,其余的8%在新交所上市。

        城投新發同比收窄,備證結構新發比重上升

        2023年上半年城投新發總規模同比下降約41%至153.81億美元,在整個一級市場的比重下降至17%。共計131家城投企業參與境外融資活動,其中55家企業首次涉足離岸市場,175筆新發中有8筆受評為投資級,其余167筆均為無評級,87%的新債期限處于3年左右。

        在今年上半年的離岸城投債發行中,3月的發債企業數量上升至40家,達到了近12個月的高點,主要是由于當月迎來了17家新發行人;從規模來看,6月單月規模37.68億美元,為上半年峰值。城投企業更青睞于發行自貿區離岸債,上半年該部分規模占整個城投板塊的比例達到63%。根據久期財經數據統計,94家發行離岸人民幣的城投發行人中,自貿區債的發行規模占比達到94%,點心債則占比6%。

        從地域分布來看,今年迄今來自于全國21個省份的城投主體發行了離岸債。浙江省的城投債新發規模仍占據首位,與2022年情況的不同之處在于,山東省以近24億美元的規模升至第二,江蘇省則以約15億美元排第三,四川省和江西省躋身前五,這五個省份在該板塊一級發行中的合計占比進一步上升至接近70%。

        城投企業在上半年期間的發行結構偏好有所轉變,直接發行占比收窄至38%,備證結構占比進一步升至35%,規模為54.41億美元,擔保發行(含維好等協議)結構為26%(2022年:直接發行43%、備證結構30%、擔保發行27%)。

        單看備證結構,浙江省、湖南省和江蘇省占比最大,分別為23.23%、11.67%和11.39%,這三個省份發行的SBLC結構債券占到了整個備證新發的46.29%。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的城投境外債新發中有90%采取了這種結構。

        為了降低成本,上半年城投企業增加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該幣種新發的融資成本多數介于3.5%至5.0%之間,與去年情況相近。美元計價的城投債定價中樞上行,處于5%至8%之間。

        以同為3年期的城投債來看,美元計價的平均息票率接近7%,歐元新發息票率均為4.6%,人民幣計價新發平均值為4.55%。除上述三種貨幣外,還有城投企業試水發行了3年期日元債,最終定價為1.8%。

        地產板塊持續磨底,少數內資房企獲得新融資

        地產板塊今年上半年發行規模進一步收窄至74.92億美元,其在整體離岸一級市場的比重跌至8%。期間共有17家房企發行了60筆離岸債,在地產融資環境尚未好轉的情況下,前6個月發債的10家內資房企中僅6家實際獲得新的離岸資金,另外4家則為交換要約或完成債務重組發行境外債券。

        在新融資中,有國資背景的上海金茂投資、越秀地產和越秀房產信托基金,民營房企有萬達商業、新城發展和綠景中國。與其他幾家發行普通債券不一樣,綠景中國發行的是可轉債。

        景業名邦集團、建業地產和粵港灣控股均在上半年通過發行新票據對舊票據進行置換的方式,減輕即時償債壓力;華夏幸福在重組方案獲通過后發行了4筆8年期美元票據,其中兩筆為可轉債,合計規模達51.15億美元。

        從久期財經數據可見,2022年11月至2023年年初期間地產境外債違約率小幅下降,然而3月起,榮盛房地產、銀城國際、合景泰富、建業地產和遠洋資本首次發生違約推動下,曲線回至上行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違約實體中,榮盛房地產和遠洋資本均曾發起同意征求以修訂債券到期期限,銀城國際、合景泰富和建業地產則發起了交換要約進行展期。目前遠洋資本涉及違約的美元債處于第二輪同意征求投標期間。

        2023年上半年地產板塊融資凈流出逾300億美元

        根據久期財經數據顯示,2023年1至6月離岸地產板塊融資凈額為-329億美元,下半年尚有222億美元的地產離岸債到期。

        2023年上半年二級市場走勢

        今年伊始,在內資民營房企境外債經歷7個月中斷后,萬達商業打響了頭陣,分別在1月和2月發行了2筆共7億美元債券。民企境外發債破冰和三支箭境內增信發債對房企融資的利好,以及監管層出臺多項刺激購房的政策帶來樓市銷售回暖的預期,令地產基本面持續走強,抵消了少數房企違約帶來的避險情緒。中資離岸債二級市場迎來首波投資熱潮,Markit iBoxx 亞洲中資美元房地產債券指數由185快速上升至近一年內的峰值208。

        進入3月,房地產行業債務違約風險事件頻發,遠洋集團美元永續債延遞付息事件以及遠洋資本清盤等負面輿情不斷,多方利空消息拖累二級市場整體下挫,iBoxx指數再次回落至187左右。隨后,因中國恒大等多家房企債務重組及債券展期出現明顯進展,且證監會再次推進REITs常態化發行工作,投資者情緒回穩帶動二級估值小幅回升走穩。

        然而,3月末的上行動能面對市場的大幅波動仍顯不足。自4月中旬起,合景泰富集團銀行債務逾期且美元債出現實質性違約,珠海萬達商管向港交所遞交的第三次招股書失效,A股房企如藍光發展首次出現退市。各類個體信用風險疊加美債技術性違約宏觀風險,導致中資離岸債的波動加劇并錄得負回報,高收益市場避險情緒不斷升溫,地產行業重返磨底狀態,iBoxx指數抹去近半年內漲幅,于5月底跌至157的近半年最低位置,且內資民營房企長端債券估值明顯下行,長短端價差持續走闊。

        隨著房企流動性問題得到解決的可能性提高——遠洋資本向債權人發出同意征求、萬達商業澄清市場負面傳聞、珠海萬達商管第四次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融創中國及中南建設等房企債務重組不斷推進、三支箭股權融資出現明顯進展(招商蛇口、福星股份、保利發展等A股定增獲批),市場吹風監管層政策將進一步利好,且美國債務上限危機基本解除,6月起地產板塊持續回暖,iBoxx指數出現明顯上漲,重回180左右水平。

        標簽: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