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v id="qg1vc"></nav>
      1. <rp id="qg1vc"></rp>
        <th id="qg1vc"><track id="qg1vc"></track></th>

        澳智庫:新興經濟體亟須開拓新的經濟增長路徑_世界焦點

        2023-07-04 06:46:51 來源: 參考消息網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6月30日刊發題為《全球化仍能帶來增長。新型經濟體需要新的路徑》的文章,作者是蘇里亞普特拉·維亞克薩納。全文摘編如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球經濟現在正進入一個更加危險的“選擇性”去全球化階段。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經蔓延到貿易和經濟決策中曾經“由來已久的”領域,以前自由交易的全球經濟豎起了道道壁壘。西方經濟體(尤其是美國)正在尋求制定具有保護主義傾向的產業政策,以限制貿易并減少對其對手中國和俄羅斯的依賴。另一方面,資源豐富的發展中經濟體越來越希望在全球能源危機中通過增加討價還價的能力來實現收益最大化。

        舊辦法或行不通

        盡管出現了這種令人擔憂的趨勢,但全球貿易和投資仍在進行,只不過方式與以前完全不同。事實上,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正在出現人們擔心的全球迅速脫鉤。例如,自特朗普鼓動的貿易戰以來,美中之間的貿易仍有所增加,而且美國從東南亞購買更多商品,尤其是該地區的制造業強國越南和泰國。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七國集團提出的“降低全球貿易風險”的倡議很可能進一步加速這一趨勢。

        這一變化意義重大。最近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也導致全球金融體系更加不透明,甚至可能不穩定。與此同時,對美國實施的制裁和因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導致的全球流動性下降的擔心導致一些發展中國家美元短缺,這使得人民幣作為替代貨幣支付中國進口商品的地位上升。

        這些系統性變化加在一起,降低了全球采取有效對策解決全球經濟挑戰的可能性,無論是氣候變化、貧困加劇還是債務水平上升。各國正試圖通過修改現有制度“糊弄過關”,比如替代性的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以縮小已經失效的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留下的空白。各國還在加緊建立替代供應鏈,以確保未來技術的供應——人工智能、半導體、5G技術和電動汽車。

        但綜合來看,這是一個跡象,表明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和開放資本賬戶的舊辦法可能不再是新興和最不發達經濟體實現增長的有效途徑。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目前各自為營的狀態帶來的成本可能高達全球GDP的7%,大幅降低了潛在增長和出口需求。限制全球資本流動和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進而使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貶值。

        尋找新增長途徑

        現在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途徑。對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一些新興經濟體來說,很可能是通過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大宗商品資源實現的。各國政府可能會奉行加速國內消費和投資的政策,比如控制食品價格、大力干預外匯市場以及支持房地產價格——這些政策將支持中產階級,刺激國內的工業化經濟。

        另外一個可以期待的途徑是聚焦地區發展,這一點在東盟身上最為明顯。從一項為解決收支平衡而減少使用美元的地區倡議中可以明顯看到這一點。

        新興市場還必須促進隱藏已久的非正規經濟的轉變,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市場的非正規經濟在經濟活動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非正規經濟(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數字市場在其發展中充當了推動者。

        新興市場的基礎設施也有所改善,大多數人現在可以使用手機網絡。獲得信貸對中小企業來說歷來是一個重大挑戰,如今政府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F在剩下的就是推動賣家和買家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并繼續減輕中小企業的監管負擔,以提高生產率。

        最重要的是國內資本市場的作用。據全球咨詢公司麥肯錫咨詢公司說,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市場仍然落后于較發達經濟體,包括在亞洲,欠發達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存在差距。外國資本市場的變化應該鼓勵國內金融機構更多地參與,包括房地產、政府債券和其他證券。

        此外,必須培養信任,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和工業部門的市場體系不完善,這可能破壞產出。非常規的消費行為和當地的社會習俗也必須考慮在內。然而,新興經濟體在確定一條量身打造的增長之路時,不能指望過去取得成功的“一切照舊”的發展方式可以再次適用。

        標簽: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